特斯拉,这位电动汽车领域的昔日领航者,如今似乎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,回望过去十年的辉煌,其未来之路却显得扑朔迷离。
根据特斯拉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,一系列数据透露出不容乐观的信号:公司营收降至225亿美元,同比跌幅达到十年之最的12%;净利润同样缩水,为11.72亿美元,同比下滑16%。核心业务——汽车板块的收入也未能幸免,166.61亿美元的总收入和38.41万辆的交付量,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6%和13.5%,这已是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同比负增长。
股市对此反应迅速,特斯拉股价应声而落,市值大幅缩水,数百亿美元的财富瞬间蒸发。自2023年以来,特斯拉的增长步伐明显放缓,尽管2023年全年销量达到了180.86万辆,但2024年却略有下滑至178.9万辆,而2025年的前景更为黯淡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,即便是以乐观著称的马斯克也不得不承认“处境艰难”。在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,他反复提及这四个字,多达九次,透露出特斯拉正面临的巨大压力。
表面上看,特斯拉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是销量减少和积分收入下滑。若无奇迹发生,2025年全年的销量恐将远低于2024年,马斯克提出的2030年销量突破2000万辆的目标,似乎已遥不可及。
特斯拉在全球各大市场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,无论是中国、欧洲还是美国本土,销量均呈现下滑趋势。那么,究竟是谁该为特斯拉的困境买单?一方面,马斯克自身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特斯拉的品牌形象,影响了主要消费群体的信任度;另一方面,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迅速崛起,以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和价格,对特斯拉构成了严峻挑战。
回顾特斯拉的发展历程,曾经也有过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。2018年,特斯拉在美国遭遇产能危机、良品率问题和金融市场的做空压力,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。关键时刻,中国市场成为了特斯拉的救命稻草。然而,高昂的起步价格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,唯一出路便是本土化生产。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的迅速建成投产,不仅解决了特斯拉的产能、成本、价格、质量和销量问题,更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。
然而,时过境迁,2025年的特斯拉面临的不再是产能不足的问题,而是产能过剩的困扰。墨西哥新莱昂州的超级工厂能否如期开工,成为了一个未知数。特斯拉的“命运”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,无论是产能还是销量,中国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
在智能驾驶领域,特斯拉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,但即便是它,也无法保证智驾系统的绝对完善。因此,在这个阶段,驾驶员仍需紧握方向盘,将生命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国内能够与特斯拉智驾水平相媲美的品牌寥寥无几,其中华为率先推出了无图方案,为中国智驾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从电动化到智能化,虽然说起来容易,但实现起来却需要稳扎稳打。随着DeepSeek的开源,中国的AI能力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然而,在一两年内,智驾技术还无法达到“老司机”的水平。智驾技术的最终目标是让它成为一个合格的驾驶员,而VLA(视觉、语言、动作模型)系统还遥不可及,L4、L5级别的自动驾驶更是未知数。
面对电动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增长空间的有限性,特斯拉已经开始调整战略方向。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机器人成为了马斯克新的押注领域。他计划在美国组建由Model 3/Y组成的Robotaxi车队,并到2026年形成一支超万辆的Cybercab车队。同时,Optimus擎天柱机器人的推出也彰显了特斯拉向AI领域靠拢的决心。
然而,时运不济,英雄也会陷入困境。当汽车回归交通工具的本质时,品牌再想获取高额溢价就变得困难重重。像Model Y五年不改款这样的传奇故事恐怕难以再现。巨头们拥有强大的能力系统和高竞争壁垒,掌握着竞争的节奏。
特斯拉的未来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,但无论如何,它都将在电动汽车和AI领域继续探索前行。
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